热门关键词: 尤敬伟  王树仁  林忠明  张鹏轩  请输入搜索  张富敬

从《黄帝内经》生命大道看黄土窑洞养生民居

来源:未知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4-03 10:46
祖国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巨著,更是一部养生宝典。她上穷天文,下极地理,中通人事,实乃言生命大道之百科全书。《灵枢·本神》指出:“故智者之养......
  

安定祥 

祖国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巨著,更是一部养生宝典。她上穷天文,下极地理,中通人事,实乃言生命大道之百科全书。《灵枢·本神》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这里的“智者养生”和“安居处”,就是告诫我们:明智而懂得养生的人,必须要有安定和谐的居处来生活。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古老的民居形式,早期可称之为“穴居”。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居的洞穴。有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是周先祖周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陶复陶穴”是挖造土窑洞为民居住。我国西北部陇东地区庆阳市,就是周先祖的创业之地,所以这里是官方倡导窑洞民居的始发地,且一直传承到现在。

因此,本文以《黄帝内经》有关养生的大道为循,以陇东黄土窑洞民居为例,谈谈窑洞民居与健康养生有益的相关问题。

 

第一、窑洞民居符合《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的理念。《素问·宝命全形论》讲:“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邪客》又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而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这几段话的核心就是人的生存要与大自然相适应,要合于天地,顺从自然生态。古老的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在黄土中挖,用黄土坯子封,使黄土泥抹,主材料就是一把黄土,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同生存。人生落地,居于地中,不论是依山而修的明庄窑,还是挖坑而成的地坑庄,或者是土坯子拱成的箍窑,上通天,下连地,中居人,与大自然浑然一体,与黄土地不离不弃,天、地、人三才互通、互根、互养,人类生存长河才得以绵绵流淌而不息。 


第二、窑洞民居符合《黄帝内经》“天地人气交”的理论。《素问·六微旨大论》说:“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何谓气交?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意思是人生活在于天地的“ 气交”之中、天、地、人三者在大自然各就其位、升降出入的“气交”运动,才使万物由此化生,而特别强调了人要正居天地之中,其气才能正常运行。窑洞民居直接与地气相接,地气交于人居,再上升于天;天气下降交于人,再下入于地,人居于中起到了“中枢”作用,这种上、中、下与天、人、地之间的气交融合,为人类和自然界的生存提供了环境和条件。 


第三、窑洞民居符合《黄帝内经》“法于阴阳”的法则。《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生气通天论》又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进一步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这些话的意思是:阴阳是构成万物的源本,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息息相通,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必须以阴阳为大法。然而,大凡修庄挖窑,都要根据山情、地势、水口来选择地基方向,也就是讲“风水”。艺人先生使用罗经仪(罗盘),运用八卦、天干、地支相配的理论,“调庄向、坐吉字”,通过预测起到避害、化煞、镇宅、招财的作用。其实风水先生最本质的讲求就是“阴阳”,如:避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子、午、卯、酉),选东北、西北(甲、庚、丙、壬),就是为了使庄基向阳光、避风寒、防酷暑、利水路,合于中医养生的理论,就是求得阴阳平衡,居处平安,使人健康长寿。 


第四、窑洞民居符合《黄帝内经》“顺应四时”的精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与成长之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陇东窑洞民居,一般崖面高5-8米,窑洞深7-8米,由于崖背土层厚,洞中“地气”充盈,加之山墙门窗防护,冬天挡寒,夏天隔热,窑洞内出现了“冬暖夏凉”的宜人环境,这与中医春夏秋冬四时和温热凉寒四气调神的理论完全吻合。尤其是对老人、小儿的健康十分有利,所以长寿老人多出山区。

 

总之,黄土窑洞民居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繁衍昌盛进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健康养生作用。"穴居”开创了华夏民族文明先河,窑洞孕育出一代代先贤子民,功在千秋万世。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窑洞民居也不是十全十美,也有一定的弊病。如易发潮湿、光线欠佳,若室内氡气浓度超标,会与人体肺部某种疾病相关。时值时代发展的今日,以窑洞为主的民居已成为历史,作为黄土高原农耕文明的象征之一也黯然失色。但是,把窑洞民居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计划、有重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或者进行提质改造与创新建设,使之融入经济发展、扶贫攻坚、文化传承、旅游观光、健康养生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变废为宝,无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而且亟待研究实施的事情。


注:该文内容由安定祥提供,版权内容未经允许,不得抄袭

参考文献

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1):174.2:

李世峰.诗经大雅.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2(1):34.3:

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158.4:

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1):270.5:

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397.6:

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2.7:

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14.8:

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31.9:

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13. 

*本站部分文章作品是由艺术经纪人投稿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 010-88696922】

热门文章

热门佳作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招贤纳士 |

© 2018 All Rights 环球艺术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731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