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学先生生于1942年,祖籍伊川,自幼酷爱书画,在书法上专攻汉魏,后又遍习晋唐大家,追求汉魏风骨与晋唐神韵的融合,形成了雄健飘逸、拙媚相生的李氏书风与霸悍厚重、超然物外的李氏画风。50余年来他书法的临帖与创作始终游离于汉魏之间,魏碑书法在当代独领风骚, 是中国当代汉魏书法的一代宗师。数十次入选全国书法大展并屡屡获奖,作品遍及海内外。担任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和洛阳市书协主席凡28年有余,2011年9月古稀之年的他,依然将自己价值过亿的书画藏品、古玩及自己多年的精心巨幅创作捐献与洛阳理工学院,洛阳理工学院为表达对李进学先生的敬意,在学院内建立李进学艺术馆,并将先生所捐赠陈列其中,供广大学子及书画爱好者学习参观。
进学先生于书界出道很早。上世纪70年代末,当很多人尚未涉足书法的时候,他的作品就入围了上海《书法》杂志社所举办的“全国群众书法征稿评比”活动。那是当代书坛首次大规模的推举新人的壮举,河南省仅有4人入围,进学位列其中,这在当时的河南书画界反响巨大。从此,他的书法被人们所关注。
进学先生不仅是成绩斐然的书法大家,而且是有极高造诣的画家,尤以梅花、牡丹见长。其霸悍厚重老辣的画作,诠释着他内心的种种深邃思想,如他艺术漩涡中激起的朵朵浪花一般让人们眼前为之一亮,令世人刮目相看。
纵观进学先生的书画艺术,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根植汉魏,自出机杼。
进学先生乃一介布衣,出身农门,然对艺术却情有独钟,耽于翰墨,然文化积淀深厚、文人贤士辈出的洛阳却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他在这里如鱼得水,尽情的感受着知识的“洗礼”。他早年的书法从汉碑入手,书风古拙朴茂,意味深远。后学唐楷,旁涉魏碑,最终以《龙门二十品》安身立命,终成一代大家。他于《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等豪放、雄强的北魏书风用功最勤。数十年沉醉其中,形成了雄健老辣、寓刚于柔的碑派书风。近年来,他又以魏碑为基础,与二王、颜真卿、王铎书法相揉,产生了他为之苦苦追求的“魏草”。时下书风严谨中见飞扬,雄健中显清逸,不与人同而自成一派。正如评论家所言,李进学的书法既有六朝碑刻的震撼力,也有北宋帖学的感染力;既有“骏马秋风漠北”的壮美,也有“杏花春雨江南”的优雅;既有大江东去的豪放,也有寒蝉凄切的婉约,是秀美与壮美结合的典范。
二、以书入画,一枝独秀。
进学先生不仅在墨海弄潮,更喜欢点染丹青,他早年画过油画,有着很强的造型能力和色彩意识;他多年挥毫写字,有着扎实的线条功底,这为他中国画的创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潘天寿先生曾说“画以书为高度,书以画为极则”。黄宾虹先生也说“中国画诀在书诀,不观古人所论书法不能明,不考金石文字无以知造字之源流,即不知书画之用笔,笔法练习,画之先务”。“大抵作画当如作书,国画之用笔、用墨皆从书法中来“。由此可见,书法于国画的重要性。进学先生正是这种理论的践行者。他以潘天寿为形质,笔墨苍古,沉雄老辣,形简意远;以吴昌硕为精神,构图宏阔,浑厚苍茫,大气阳刚;他极力推崇“书画同源”的古训,画格以“龙门”为魂魄,将魏碑精神贯穿始终。力求以书入画,以画入诗,追求画中有书之境界。他以其浑厚的书法功底狂笔横扫,一洗牡丹画哗众之情态,不仅表现出大写意的外在特性,而且赋予作品以人文的文化理念,枯笔恣肆,质中求润,高雅清新,文意深邃,深刻地诠释了正宗中国画笔墨理念及物、情、意的文化表现,成为脱俗之典型。从这一点上看,他的画亦属前无古人,一枝独秀。
三、儒道互融,天人合一。
中国书画是中国文人思想、艺术、人格的集中体现。根植于中华民族思想深处的儒家、道家思想深深影响着每一个文人的精神世界。进学先生也不例外,他的艺术作品中既蕴含着儒道两家的文化思想又彰显浓郁淳朴的豫西汉子的风情。儒家注重人事,积极入世,遵从伦理道德,强调责任感与使命感。道家则追求自然,主张“无为而治”,远离世俗,以求精神解脱。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这两种思想交融、碰撞、融合的集中体现。进学先生以儒家的“仁”作为他作品立意的内涵,如将牡丹的富贵表现为富而不骄、贵而不傲;将梅花的清高表现为清不单纯、高不强悍。以魏碑书法的质和行草书情感诉诸绘画,笔以求质,墨以求韵、气以生象,使笔墨表现突出一个“活”字。如巨幅作品《大唐宫娃》就是从文化理念到笔墨形式的高度统一,从而将俗升为雅,气升华为道,“物我”升华为“无我”、“超我”,是牡丹画形式与理念表现的创新之作。进学先生以枯笔入画所表现的诗情奔放、气度恢宏正是道家思想在绘画上的充分表现。如以黑白分割、动静变势、墨色变化等表现手法把握物与我之间的转换关系,从而达到心手合一、天人合一的效果。
再者,进学先生的书画以情注墨所表现的生命活力很强。他在用墨中,不仅仅追求墨对水的技法精到,更注重特定时空创作特定作品时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由于他以生命情感对应笔墨关系的变化,就使笔下的物象成为生命的活象。从而达到与欣赏者心灵的沟通,与读者产生共鸣,这不是一般画家所能够达到的境界。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进学先生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乃是半个世纪的磨砺所致。有付出就应有收获,这亘古不变的道理值得每一位有志于献身艺术的道友切记。
*本站部分文章作品是由艺术经纪人投稿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 010-88696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