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孤航:马承勇书法艺术中的守正与出新
在数字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书法这门古老艺术似乎与当代生活渐行渐远。然而总有一些人,在墨香纸韵间坚守着汉字书写的永恒之美,书法家马承勇便是这样一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的探索者。他的艺术实践不仅是对技法的锤炼,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坚守与重构,在笔锋起落间完成了一场无声的精神仪式。
马承勇书法的第一重魅力源于他对传统笔法的深刻领悟与精湛掌握。观其作品,无论是楷书的端庄谨严,还是行草的流畅飞动,都能感受到他对古代经典法书的深入研习。他的用笔讲究起收有度,线条饱满而富有弹性,墨色浓淡相宜,虚实相生,在纸上构建出一个既有筋骨又含血肉的笔墨世界。这种对传统的尊重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建立在对书法史脉络清晰认知基础上的选择性继承。从二王的秀美到颜真卿的浑厚,从米芾的纵逸到赵孟頫的典雅,马承勇似乎进行着一场与历代大师的隔空对话,并在对话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笔墨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马承勇在深入传统的同时,并未被传统所束缚。他的创新意识体现在对书法形式语言的当代性转换上。在某些大胆之作中,可以看到他对章法构成的前卫探索——字距行间的疏密对比被强化到极致,墨色的枯润变化被赋予了一种近乎抽象的表现力,传统诗文内容与现代视觉形式形成了有趣的张力。这种创新不是为变而变的刻意求异,而是建立在对书法本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自然生发。他深知书法创新绝非对传统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中潜在可能性的释放与展开。
在众多书体中,马承勇的行书尤为值得关注。其行书作品既保持了传统行书的流畅性与节奏感,又在结字造型上融入了个人的理解与创造。字态奇正相生,线条绵延中见顿挫,通篇气韵生动如行云流水,观之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创作时呼吸的节奏与手腕的转动。这种功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而是长期沉浸于墨池笔冢后的自然流露,是技术熟练度与艺术感悟力高度统一的体现。
马承勇对笔墨材料的敏感度也是其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善于利用宣纸的渗化特性,通过控制蘸墨量、运笔速度和力度变化,创造出丰富微妙的墨色层次。在他的作品中,常可见到飞白处的空灵与润墨处的浑厚形成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添了视觉趣味,更成为表达情感起伏的重要手段。材料不再是被动的载体,而是积极参与意义生成的共谋者。
在当今书法界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固守传统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保守主义,另一种是脱离书法本质盲目求新的前卫实验。马承勇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找到了一条中间路径:深入传统而不为其所困,追求创新而不失本体特征。他的艺术实践表明,书法的当代性不在于表面形式的猎奇,而在于如何用古老的媒介表达现代人的精神体验与审美感受。
从文化意义上审视,马承勇的书法探索实际上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中国文化身份的一种确认与重构。当西方当代艺术观念席卷世界之时,他坚持从本土艺术传统中寻找资源与灵感;当键盘输入逐渐取代手写之时,他坚持用毛笔书写的方式维系着与历史文化的联系。这种坚持不是怀旧式的复古,而是试图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中国文化保留一块不可替代的精神园地。
马承勇的书法艺术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数码时代,那些需要时间沉淀、需要手工打磨的传统艺术形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们不仅维系着文化的多样性,更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科技理性的思维方式与感知世界的方式。通过一笔一画的书写,人们得以在浮躁世界中获得片刻的宁静与专注,在笔墨经营中体验时间的存在与生命的质感。
纵观马承勇的艺术旅程,我们看到了一位当代书法家的文化自觉与艺术担当。他的创作既是个体情感的抒发,也是集体记忆的传递;既是技巧的展示,也是精神的修行。在守正与出新的辩证中,他的书法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面对传统的当代方式——不是顶礼膜拜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通过创造性的诠释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墨海无涯,马承勇如同一位孤航者,以笔为桨,以纸为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航道。他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书法的未来不在于对过去的简单重复,也不在于对西方的盲目模仿,而在于如何从深厚的传统中开出现代性的花朵。这一探索过程本身,或许比任何最终成果都更加珍贵,因为它关乎一个古老文明如何在变革的时代中既保持自我又焕发新生的根本命题。【作者李培根】
*本站部分文章作品是由艺术经纪人投稿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 010-88696922】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