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尤敬伟  王树仁  林忠明  张鹏轩  请输入搜索  张富敬

时代面孔|杨付合:妙手回春,换来双眸清炯炯

来源:未知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8-09 11:24
【人物小传】杨付合,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主任医师,从事眼科临床工作46年,眼表角膜病专家学科带头人、北京民众眼科医院业务院长、中国非公医疗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
  


【人物小传】杨付合,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主任医师,从事眼科临床工作46年,眼表角膜病专家学科带头人、北京民众眼科医院业务院长、中国非公医疗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非公医疗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角膜分会委员、北京市朝阳区医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先后荣获中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二等奖一项,获市级科研成果奖3项,曾荣获“卫生系统服务明星”“知识分子拔尖人才”等称号。
他,46年如一日扎根眼科,坚守初心,做好健康“守门人”;他,辗转三地大医精诚,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他,始终把病人当家人,把最美的爱奉献给了人民……
他就是北京民众眼科医院业务院长杨付合,关爱眼睛、呵护生命,是他不变的承诺。
杨付合师从眼科泰斗范雪定教授、知名角膜病专家王鸣琴教授,在医治眼表角膜病患方面有独到之处。
虽然已经到了古稀之年,在学习室、病房、手术室,依旧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这种“三点一线”的状态已经融入到了他的生活中。采访时,杨大夫笑着说:“别看我70岁了,但是眼不花、手不抖,还继续给患者做手术。”。
坚守初心:从“赤脚医生”到眼科专家的蝶变之路
杨付合是文革后第一批培养的眼科医生,亲历见证了中国眼科医学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发展过程。
“在进入专业医科学校学习眼科专业之前,我当过一年多的‘赤脚医生’。” 杨付合回忆说。他曾背着药箱和同行一起走街串村。
直到被推介选拔进入第一批医学院校,在毕业之后的1975年至1979年,他先后参加山西省第一批眼科专修班及山西省医科大第二附院眼科进行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同时也打下了治疗角膜病专业基础。
“本来有调到上级医院的机会,由于当时医院缺少眼科人才,就把我硬留下来。”1978年,上级下通知让杨付合到山西省新组建的眼科医院工作,由于当时长治县的眼科人员只有他一个。后来,他作为重点人才保留对象,留到了太行老区长治县医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一留,就留了15年。这15年间,杨付合足迹遍布长治县的山山水水219自然村。普查普治,广泛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




1986年,在山西省防盲指导组及范雪定教授指导下,长治县因为他的突出贡献,成为全国十大防盲先进县之一。他个人还荣获了“中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二等奖”, 山西省“百名服务明星”、“知识分子拔尖人才”荣誉。同时,被任命为长治县政协委员。
紧张繁忙工作之余,参加了全国多次组织的角膜病专业培训,在时任长治县业务院长尹彤芳支持下,建立了动物饲养室,购买了动物实验台,杨付合亲自饲养兔子,进行角膜移植的基本功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从而在县级医院成功的进行了板层角膜移植手术,并撰写了首篇眼科医学论文及有关角膜移植的病例报告刊登在国家级刊物上。曾多次出席全国眼科论坛大会并进行学术交流。
1990年,杨付合调往运城离开长治。“这是我从医路上,最为难忘的事情。”那天,长治的主路两侧挤满了送行的人。甚至有人把自己家的小米塞进他手中、把煮熟的鸡蛋揣进他口袋里。
“那一刻,我深知自己肩上职责有多重,也在送行人群的热泪中读懂了‘医患情深’的真谛。”杨付合至今还保留长治县已故老院长当时给他的来信,“你是党的好党员,医院的好员工,人民的好医生,我的好邻居!”
“我老家是运城的,当时运城市眼科医院韩文斌院长大年三十亲自开车把我接到运城过年,可以说我是被‘抢回来’的。” 杨付合这样说。到运城市眼科医院,一干又是21年。
“这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他在这里系统地经历了白内障手术,近视眼手术的进程。也是在这里,他首开了第一例穿透性角膜移植,第一例人工晶体植入,第一例近视眼放射性角膜切开手术。




随着医术的提高,他坚持继续专业的提高和学习,先后写出20余篇医学论文,50多篇眼科科普文章。
这些年来,杨付合对眼表角膜病深入研究与创新,在国内较早开展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板层角膜移植术、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羊膜移植术,圆锥角膜胶原交联术及准分子激光诊疗等工作。
长长的路,慢慢的走,一步一个脚印。2012年,退休后的杨付合被聘请为北京民众眼科医院业务院长。
“这些年,我只做了一件事,尽了一名眼科医生的职责。” 杨付合介绍说。同时,这些年他也一直坚持一个从医信条:以诚相待,反位思考,德医双馨,您的眼就是我的眼!
精益求精:用精湛高超的医术,为患者带来光明
“杨院长就是我的救命恩人呀,一定要替我谢谢他。”一位来自内蒙古的60多岁患者,在医院走廊里看见身穿“白大褂”的医生,便颤抖地说出这番话。这一幕,让杨付合泪流满面。
这位患者双眼失明长达二十多年之久。从失明的那一刻起,他的家人从未放弃过治疗,跑遍了国内的各大眼科医院,甚至连民间的“偏方”也试了一个遍。但,眼睛还是看不见东西,老人多次产生了轻生的想法。
经人介绍,患者家属带着老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杨付合,恳请他为老人进行角膜移植术。




经过先后两次手术,老人两只眼的视力分别达到0.3和0.4。“原来我孙子长这样啊,真俊!”重见光明的老人,拉着他孙子的手,笑得合不拢嘴。
杨付合说:“为患者带来光明,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从医的义务。”
有一次,已经连续做了四台角膜手术的杨付合已是晚上十点多,他托着疲惫的身体正准备下班,突然,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宁静。
这名患者是从山西转诊到北京的。当时钢钉溅入他的眼内已经三十几个小时。杨付合放下手中的文件袋,小跑着赶到诊室。经过检查后,钢钉长度约2CM,成“U’型,从睫状体部进入到眼内,从角膜穿出,伤口大量脓性分泌物流出。
情急之下,杨付合迅速召集有关科室医生,紧急制定“眼中取钉”的手术方案。3个多小时的紧急处置,成功将钉子取出,对眼睛未造成破坏性影响,成功保住了患者的眼球。




“这样急诊病例,接诊过很多。所以,我一直告诉我们医护人员,要放慢下班的脚步,要把手机铃声的音量调到最大,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杨付合是这样说,也是带头这样做的。
还有一次,一个寒冬的深夜,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了正在熟睡中的杨付合。他缓过神了,立马接起了电话。
从电话中了解到,这是由一家老小9人连夜坐飞机带来的一名百天大的婴儿,右眼水肿已经看不到东西,一直在哭。得知这一情况,杨付合一边穿衣服讯速赶往医院,一边嘱咐值班医生要安抚好病人及其家属。
经诊断,患儿为右眼角膜上皮大面积剥落引起的角膜高度水肿。杨付合为其设计了一套科学的治疗方案,不到一周的时间,孩子的病情由好转到康复。
“没想到治疗费用加上住院费仅仅1400多元,没想到这里的医生这么平易近人,没想到孩子的眼睛康复得这么快……”患者流着眼泪一连说了几个“没想到”。
为了给孩子治病,患者家属举全家之力凑了6万块钱来北京求医。婴儿痊愈后,患者家属又是请他吃饭,又是多次给他送红包,都被他婉言谢绝。
“看一个病人,交一个朋友;做一台手术,出一台精品。”这是他一直坚守的理念。
上述的例子,在杨付合从事眼科医生的46年里不胜枚举,他说:“帮患者垫付手术费也是常有的事,谁都有难的时候,帮助他人本身也是一种幸福。”
医者仁心:把患者当家人,把关爱记心间
“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要德医双馨”这两句话,是杨付合对医护人员说得最多的。
担任北京民众眼科医院业务院长以来,杨付合除了从事正常的眼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和手术任务外,还经常抽空走进社区开展义诊讲座和义务就诊。
医院的内部建设,他也同样重视。“和谐美好的医患关系从我做起,这是我一直主张的课题。”结合自身多年的眼科工作经验,杨付合总结出很多有效的经验。
“问一声‘您好’,说一声‘请’,叫一声‘大叔’,为病人检查时,撕掉检查仪器就诊托纸,避免强光源的刺激,注意手的温度,必要时指点相应科室的位置等细节甚为重要。”




杨付合认为,患者大老远的来到医院就诊,“倒一杯水,多关心几句,在暖心中,达到交心的效果。”一定要重视医护素质的展示与首诊的重要性,展现出人文的关怀与医院的热情。
“把患者当家人,把关爱记心上。”杨付合理解,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每名医护人员的“天职”。
配合治疗,是建立在医患双方信任的基础。他经常提醒医护人员,“对首诊患者要做到三个细:细心认真的听(病史,就诊的过程)、详细阅(阅手边现有的及本次检查的资料)、仔细查(检查一定不能过于着急),赢得信赖后,才能配合治疗。”
采访中,杨付合给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年冬天,有一天到了中午下班的时间,除了必要的值班人员,其他人员都吃饭休息去了。这时,一名双目失明的老人在孙子的陪护下来到医院就医,得知下班后,老人坐在医院的长椅上,从口袋里掏出凉馍,接了一杯热水,等医生上班。
看到这一幕时,他心里一直思考一件事:如果医生晚下班一会,是不是这个患者就不会吃凉馒头。
下午上班后,老人做完检查,天已经渐渐地黑了,老人和他孙子也没赶上回家的最后一班大巴车。
见此情景,杨付合自掏腰包,安排他们二人住宿。




“放慢下班的脚步,可能就不会导致患者赶不上车,回不去吃凉馒头的现象。”从那以后,每次要下班的时候,杨付合都晚一点走,放慢了脚步,简单环视一下有无特殊情况存在,“这是我多年保持的一个习惯。”
爱学习、善钻研专业一直是杨付合从医后坚持的习惯。当问到一生中最高兴的事是什么,杨付合回答两件事:一是当看到亲自手术重见光明患者那一刻,二是当看到自己的学术论文发表时。2013年,他撰写的“羊膜移植在特应性角膜炎的应用”论文被刊登在美国SCL收录的EYE杂志上。
党在心中,路在脚下。在以医院党支部为核心的全面正确领导下,在业务院长杨付合以身作则辛勤付出之下,北京民众眼科医院先后荣获“北京市医保定点医院、全国诚信民营医院、朝阳区残联白内障防盲治盲定点医院、全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中心、医疗质量信得过的医院、扶贫助残爱心单位等荣誉。

“我热爱眼科医生这个称谓,我热爱我从事的职业。能给更多人带来光明、祛除病痛,是我最高兴的事情。”虽然早就过了退休年龄,杨付合初心不变,用他温暖的手,打开明亮的窗。


策划|张 强
文|杨国军
编辑|董宇平



*本站部分文章作品是由艺术经纪人投稿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 010-88696922】

热门文章

热门佳作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招贤纳士 |

© 2018 All Rights 环球艺术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731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