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李振奎,山东淄博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就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杜滋龄工作室。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1984年,山西青年杂志社出版连环画《东岳庙里无郑字》。
1985年,山西青年杂志社出版连环画《蒲松龄摆茶摊》。
1986年,山西青年杂志社出版连环画《牛顿求婚》。
1988年,参加山东美术出版社、明天出版社、山东美术家协会主办山东省首届连环画作品展。(山东省美术馆)
1991年,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连环画《李沆为官贵真诚》。
1992年,参加辽宁美术出版社主办的“全国第四届速写大赛”获二等奖。
2001年,参加大众报业集团主办的“山东省首届中国画写生大赛”获二等奖。
2004年,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
2005年,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纪念蒲松龄诞辰365周年中国画提名展”获优秀奖。(淄博市博物馆)
2005年,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八次新人新作展”。(无锡美术馆)
2006年,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厦门美术馆)
2007年,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中国美术馆)
2008年,参加由广东省潮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杜滋龄工作室六画家联展”。(潮州美术馆)
2012年,参加由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齐鲁颂”山东中国山水画晋京展。(中国美术馆)
2012年,参加由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齐鲁颂 三个一百”美术创作工程百处山东重要名胜古迹作品展。(山东省博物馆)
2014年,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国画线描艺术展”。(日照博物馆)
2019年,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山东作品展”获作创奖。
出版作品集:
2007年,《国画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8年,《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精选》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故园》96×178cm
古窑里的乡愁
——著名画家李振奎绘画作品的乡愁情结
文/毕学文
在我熟识的画家里,李振奎先生是较早的一位。由于他曾在原《淄博科技报》做过美术编辑部主任,同为媒体人,是为同行;又因为是老乡的缘故,见面小聚的机会自然也多,二十余年来,交往从未断过,感觉颇有缘份。或许是他为人厚道,也或许是他的幽默、风趣和多才多艺,每每和振奎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
《古窑春秋》200×200cm
前些天,李振奎先生在他的朋友圈发了一组他早年创作的《古窑春秋》绘画作品,再次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关注。许多朋友纷纷留言,引发了大家关于故土、关于乡愁的感叹。
其实,振奎的绘画创作,始终就没有离开这片他熟悉的故土。从绘制蒲松龄连环画开始,到中国山水画创作,再到山水、人物、景物融为一体的全方位的艺术创作,振奎走过的每一步都极为扎实;从写意蒲松龄,到祈盼儿归的老妇,再到如花的高原藏女,她笔下的人物形象都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令人赞不绝口。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潜心几十年创作的古窑系列作品。可以说,振奎念兹在兹的“故乡的窑”,是他有关故土绘画创作的生命之源。
《古陶村之秋》68×68cm
在我的了解中,振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挚爱,尤其是他对故乡博山的古窑,倾注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情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振奎就痴迷于家乡的古窑,那时他几乎跑遍了博山所有的窑厂,拍摄了近千幅各类古窑的照片。记得2004年秋天,振奎先生又回博山写生,在完成大量博山古窑素描的基础上,终于创作出了“古窑春秋”大型系列绘画作品,这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艺术创造,因为用画笔去记录和传承博山古窑历史,振奎先生是领先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画面的色彩,简单的黑白色调,细腻的流畅笔法,就把饱经沧桑的博山古窑描绘出来了,而画家内心那份关于乡愁记忆的历史情怀也浓缩在画幅中。
《永远的古窑村》68×68cm
当我看到《古窑春秋》绘画原创作品时,我被那极具历史厚重感的画面震撼了,仿佛看到了故乡工业文明起伏兴衰的变迁,看到了那片土地上人们的奋争、求索和期盼,看到了人们对即将消失的古窑文化的遗憾和无奈。振奎先生说:“请学文老弟写首诗吧,就写写这古窑春秋。”当我把老兄的命题之作《故乡的窑》交给振奎先生时,他非常兴奋。后来,振奎的《古窑春秋》和我的那首诗在报纸上发表。虽然历经十多年了,但我至今还能背诵下来,其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故乡的窑,是一帧历经百年风霜的长卷,徐徐地翻阅,犹如青石板上深深的车辙;碾过的是历史,留下的是思索。故乡的窑,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斑驳的泥巴墙,已尘封为一个世纪的回忆;咀嚼时味苦,味苦时流泪!”
《故土》68×68cm
故土难忘。如今,留住乡愁,已成了无数人心中的梦。因为任何一位有乡愁情结的创作人,故乡永远都是他艺术创作的根!振奎先生笔下的古窑,无疑是最触动他内心的乡愁记忆,而千百年来,令人感叹伤怀的也莫过于乡愁。
唐代诗人李白的乡愁,就是大河上的那方落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离别的惆怅,恰是一份人情美好的乡愁;崔灝的乡愁是那大江上的暮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一种凄婉苍凉的乡愁;在宋人王安石的眼里,乡愁是那一轮明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明代诗人王恭的乡愁就是那急切北归的春燕,“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浓浓的思乡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山头院落胡同》68×68cm
近代以来,乡愁是国人刻骨铭心的锥心之痛,或凄苦,或挣扎;或悲哀,或苍凉。1921年,鲁迅先生“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在绝望的寻找中,鲁迅先生的乡愁是对萧索家园的痛心和怜悯;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那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席慕容的乡愁,“是那棵没有年轮,永不老去的树。”
留住乡愁,就是留住人间的美好,就是留住故土的记忆。可以说,乡愁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是一代代人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此刻,我似乎对乡愁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眼前又浮现出李振奎先生的《古窑春秋》,那力透纸背的黑白色彩里所传递出来的乡愁,不正是我们心灵的永恒归宿吗?
《岁月》68×68cm
《青石关大街话沧桑》68×136cm
《古韵悠长》68×136cm
《五龙桥》34×136cm
《雪后》68×136cm
《乡愁》作品系列之一 68×68cm
《乡愁》作品系列之二 68×68cm
《乡愁》作品系列之三 68×68cm
《乡愁》作品系列之四 68×68cm
《乡愁》作品系列之五 68×68cm
李振奎先生在写生
*本站部分文章作品是由艺术经纪人投稿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 010-88696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