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尤敬伟  王树仁  林忠明  张鹏轩  请输入搜索  张富敬

《素问·遗篇·刺法论》对疫疠的论述解析

来源:未知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4-13 11:56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流行的日子里,查阅学习《黄帝内经》关于疫疠的论述,颇有心得,诸如:《阴阳应象大论篇》、《热论篇》、《评热病论篇》、《水热穴论篇》、《刺法论......
  

《素问·遗篇·刺法论》对疫疠的论述解析

安定祥   刘艳春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流行的日子里,查阅学习《黄帝内经》关于疫疠的论述,颇有心得,诸如:《阴阳应象大论篇》、《热论篇》、《评热病论篇》、《水热穴论篇》、《刺法论篇》、《本病论篇》等篇皆有涉及疫疠的论述。但笔者感到其中《素问·遗篇·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中所论述的内容颇为系统、丰富,启示最为现实和深刻。故本文专就此篇学习理解的认识归纳如下。

疫疠流行的根源

1.1 在天为五运之气失常

从本篇的论述中看,五运之气失常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1.1 五运之气升降往来失常。本篇认为疫疠的流行多为五运升降往来失常所致,即“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认为自然界的五运之气应升而不能升,应降而不能降,升降气交失常,就要成为剧烈的“郁气”,从而使人得病。

关于升降的异常,先指出升的异常:“帝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这里论述了五运之气升的异常。应该升而不能升,就会产生很坏的变化。厥阴风木,应该从地之右间,上升为天之左间,而在天的金气阻挡着它,不能上升;少阴君火应该上升,受到在天水气的阻抑;太阴湿土应该上升又遭受到在天的木气阻抑;阳明燥金应该上升,而在天的火气阻抑着它;太阴寒水应该上升,而在天的土气阻抑着它,这些被阻抑的木、火、土、金、水终必郁而为害,但也要到它们当位的时候,才能发病。

又论其降之失常:“木欲降而地晶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胜也……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这里说五行的厥阴风木,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金气过胜而地白阻抑之,则木郁降而不得入,木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则木可降而得位,其后的火欲降而被水气(地玄)所阻,土欲降而被过胜的木气(地苍)所阻,金欲降而被火气(地彤)所阻,水欲降而被过胜的土气(地阜)所阻,由于五行之气降的失常,则成为郁气,郁气须在该气当位之时才能引起疫病的发生。综上可知,五运六气的升与降的失常,均可以导致郁气,进而引发疫病。

1.1.2 司天之气未能迁正。“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或其皆妄,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不迁正,气塞于上……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不迁正,气留于上……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留于上……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不迁正,则气通未上……阳明复布,太阳不迁正,不迁正,则复塞其气”这段中的“迁正”是指上年的司天左间,今年应迁为司天行令,或上年的在泉左间,今年应迁为在泉行令,这叫做“迁正”。如上排序的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等司天时,未能迁正,以履行自己的职责,就使天之气化失常,万物的生化也不能按照正常规律进行,这样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1.1.3 司天之气退位不及时 。“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退位也。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故也。”可见退位即指上年司天退居今年司天右间,或上年在泉,退居今年在泉右间。这是正常规律,如果不退位则造成其气有余。张景岳注:“气数有余不退,复作布政,而新旧不能过位。”例如巳年亥年司天之气有余,超过常数,那么到了子年午年,厥阴风木不退位,风气仍行于上,布散木的生化之气,在人体则肝气有余,就会造成相关疾病。

1.1.4 天运之气刚柔失守其位 。“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与民为病……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这里的“干”即天干,分为阳干和阴干,阳干即:甲、丙、戊、庚、壬;阴干为:乙、丁、己、辛、癸,阳干刚,阴干柔,故曰刚柔二干。本篇认为刚柔二干应刚不刚,须柔无柔,导致天之五运六气失常,在三年左右就会有瘟疫发生。

可见五运升降往来失常,司天之气未能迁正,司天之气退位不及和天运之气刚柔失守等因素造成天气窒抑,天地不合,天运失序,天地迭移,是瘟疫发生的重要因素,预测了必将在三年左右发生瘟疫,甚至大的疫病流行,并根据五运提出“木、火、土、金、水”五种疫疠,其流行的特点是“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1.2 在人为正气亏虚,邪气伤脏

本篇认为“人病心虚,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虚。”三虚即:五脏气虚,神移失守为一虚;遇司天之气失守其位为二虚;再遇不及之岁运所致的异常气候致使人体再虚为三虚。三虚则导致疫病发生。

1.2.1 五脏气虚,神移失守。本篇认为“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其意为人体五脏之气亏虚,就会使精神迷乱,不能正常调节脏腑功能,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使邪气易于侵入人体。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本篇中又提出相应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1.2.2 司天之气不退位分别伤及五脏及三焦。本篇中指出“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风行于上,木化布天……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化布天……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金行于上,燥化布天……辰戊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于天……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可见上年司天之气太过,不能正常退位,新司天之气未能迁正,就易于造成人体相应的脏腑损伤。如上所例举的厥阴风木不退位则肝气有余;少阴君火不退位,在人体则心气有余,以此类推。

2 疫疠的发病证型

通过人类长期与斗争,发现疫疠的发病不同于普通疾病,而有其独特表现。

2.1 疫疠总的征候特点:“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五疫是指木、火、土、金、水疫。这五种疫病的共同特点是都能互相传染,且传染性强,病情严重,不论成人小儿,其发病的症状都是一样的。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2.2 五疫其实是多种疫病的总称。古人借五行将其分类,是根据五行运气的角度对疫病分类的一种方法,认为瘟疫是自然界的邪气所致,所以五疫源于五邪,其基本病机为“三虚相合”即人体五脏的某一脏之气不足,此乃一虚;又遇与该脏五行属性相同的司天之气所致的异常气候,此乃二虚;在人气与天气同虚基础之上,又加之情志过激,或饮食起居失节、或过劳、或外感等,此为三虚。三虚相合,又逢与该脏五行属性相同的不及之岁运所致的异常气候,感受疫病之邪气,则发生瘟疫。

3 疫病的预防

关于疫病的预防文中提出诸多方法。如刺法、吐法、浴法、服药、避居、素食、洁、五气想法护身等。

3.1 刺法  用刺法防治瘟疫,本篇认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

使用刺法预防瘟疫:五行中应该上升的一行,被其所克的一行所抑制,不能正常上升,就会导致瘟疫发生,当刺其本行的井、荥、俞、经、合穴。如: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依次类推。五行应降的不能下降,木不能降,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火不能降,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依次而刺。本篇中对司天之气未得迁正和司天之气不能退位均提出了相应的刺法。如:“太阴复布,即厥阴不迁正,不迁正,气塞于上,当写足厥阴之所流……”“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风行于上,木化布天,当刺足厥阴之所入……”

3.2 吐法 “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该法是以吐驱邪外出。明·马莳认为此法是用远志去心,以水煎之,日未出,饮二盏而吐。可供参考。

3.3 浴法  “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即在雨水节气后,用药汤沐浴三次,促使汗出,也可以用来预防疫疠。药汤当以发汗之方剂为主。

3.4  服药  “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小金丹功效清热解毒,燥湿避秽主治五疫之毒。因其为丹药,故取道家的服法。

3.5  五气想法护身  将要进入疫病之室的人,按五行中五气、五色、五方逆其相克运行而想。如“气出于脑,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这是古人以意念驱疫的遐想。

疫病的治疗

4.1 针刺  本篇主要论述瘟疫的刺法,针刺的大法“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化之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其针对五疫提出的刺法是:木疫刺足少阳经的原穴丘墟,再刺膀胱经的肝俞穴补肝;火疫刺手少阳经的原穴阳池,再刺膀胱经的心俞穴急救君火;土疫刺足阳明经的原穴冲阳,再刺膀胱经的脾俞穴补脾;金疫刺手阳明经的原穴合谷,再刺膀胱经的肺俞穴补肺;水疫刺足太阳经的原穴京骨,再刺膀胱经的肾俞穴用针补之。

4.2 刺后调理  针刺后应注意调理起居、饮食、情志等,五种疫疠在针刺治疗后具体调理如下。“土疠,其刺已毕,又不须夜行及远行,令七日洁,清静斋戒。”“水疠,其刺如毕,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如不忌,即其气复散也,令静七日,心欲实,令少思”;金疠 “刺毕,可静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木疫“刺毕,静神七日,勿大醉歌乐,其气复散,又勿饱食,勿食生物,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大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火疫至矣,当刺肺之俞,刺毕,静神七日,勿大悲伤也,悲伤即肺动,而其气复散也,人欲实肺者,要在息气也。”

由上可知,在疫疠发病及治疗过程中,应注重调理饮食之种类、量及味、避免过激的情志变化、不夜行不久坐起居调理、居家隔离、讲究卫生(洁)、不远行以防播散等等。对原本患有肾病的人,主张配合气功导引的方法来增强疗效。这些对瘟疫的防治方法在如今仍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本篇的学习、理解和分析,可以概括出古代医家对疫疠的认识:疫疠发生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与人类的体质和生活直接相联;疫疠发生来势凶猛、染易性强、危机生命;疫疠发生可预测、可预防、可治疗。这些智慧,使之温故知新,借鉴吸纳,对现实和今后防治疫病仍有重要的意义。

 

:该文内容由安定祥提供,版权内容未经允许,不得抄袭

主要参考文献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6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明•马莳,学苑出版社,2003.9

类经,明•张景岳,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8

*本站部分文章作品是由艺术经纪人投稿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 010-88696922】

热门文章

热门佳作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招贤纳士 |

© 2018 All Rights 环球艺术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73122号-1